七里冲地处梅山腹地,乃新化与安化的交界处,两面山峰对峙,中间峡谷通过,这就是古老的七里冲驿道。宋神宗安抚梅山蛮,元丰末年江西抚州府金溪县青田里有大批人口迁入此地。七里冲被发觉,成为交通要道。特别是迁徙的人慢慢进入深山老林,发现了当地的特产:茶叶、油茶、油桶、棕等,七里冲成为必经之道,道路的价值越来越大。
七里冲古道是一条伴溪而行的驿道,弯转曲折,小桥较多,短短的七华里,有十八座桥。留下了七里十八桥的俗语。在这条驿道上,每天可以看到的是古道、西风、瘦马、小桥、流水、人家,让多少商人心动。
七里冲的两端,为两座高山,北端为大熊山的川江岩,南端为浮清山,中间夹着一座小山峰,名杉山界。杉山界两边都是新化县圳上镇的山溪、海龙,这一带森林茂密,多产松树、杉树。在山脚的杉树林中夹生很多油桐、棕,在山顶的松树林里,茶叶匍匐在树底,散开像地毯,油茶穿插在林稀处。川岩江下有个古村落,叫洞市,即安化的后乡,安化茯茶、黑茶的原产地。浮清山下为浮清乡,即安化的前乡,通往梅城。这里的特产,都要翻山越岭走向外面的世界
七里冲,从明清至解放后数百年,商贾云集,肩挑马驮,主要运输茶叶、油桶、油茶、棕等物资。最多的是茶叶,也就是黑茶,盛夏之际,松树林里的茶叶在摘过松针(头茶)后,经过梅雨季节的滋养,茶叶长得又长又细,可以摘到两尺长的嫩茶叶,一个妇女一天可以摘几百斤鲜茶叶,在制作成黑茶砖后,通过水路,脚挑马驮至牛田驿(洞市),用竹排木排顺麻溪而下,入资水,到益阳、长沙(靖港)、湘阴(茶湖潭)、岳阳、武汉;陆路翻过浮清山,走大道至梅城、宁乡、长沙,再运往大西北,成为牧民喝的茯茶。
七里冲有两条岔道,为郑家冲、汉子冲,都住了不少人家。七里冲沿途也有几户人家住居,方便商贾收集物资据点和借宿。因为商贾繁多,土匪也慢慢增加,劫持商贾,郑家冲和汉子冲的人家开始以舞龙为名习武,保家护院,曾出过不少把式,土匪不是他们的对手,土匪再也不敢在七里冲一带为非作歹,只好远走他乡。
晚清时期,左宗棠任陕甘总督,在西北推广安化黑茶,安化黑茶成为西北用茶的主要品种,七里冲的茶叶、油桐运需量日益上升,十八桥本来是由山中杂木株树、梓树做桥梁,在冬季下雪结冰以后,削平的桥面比较滑,但是过往商贾不少,有个李姓的桐油商,挑着一担桐油走七里冲,因为桥面很滑,摔倒后桶破油漏,他立誓,发财后就要修好这十八座桥,几年的桐油生意,他发了财,带上百工匠到七里冲修路架桥,杉山界上下坡用青石板铺成石级,十八座桥全部换成青石板桥,石板从洞市运来,当时路窄,三年六个月才修好七里冲的路与桥。十八座桥,每座桥由两块一尺五寸宽的清石板拼成,青石板上刻满密密麻麻的条纹,踩上去不再会滑到。桥墩全部用青石砌成,非常牢固,现在还完好无损。
从此,七里十八桥在方圆数十里名声大振,过往客商都选择这条驿道行走,日夜都有无数客人。路途飘逸着茶叶的香味和山歌声,增添了热闹的气氛。
我走在这古老的驿道上,肩挑马驮已经稀少,不时会想起曾经的繁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