蚩尤故里门户网欢迎您  www.417614.com
日期:
您现在的位置:蚩尤故里门户网-蚩尤故里-蚩尤>> >> 故里风采 >> 乡土民情 >> 正文2

风土人情---生活习俗

风土人情
圳上地区的开发,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早在上古时代,九黎族部落首领蚩尤在大熊山、圳上一带生息、繁衍。这里有许多土著民族的习俗,又有苗、瑶民族和历代移民带来的汉民族的风俗习惯相亲相融。人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,重视各种礼仪、年节,这里只介绍生活、嫁娶、殡葬等习俗。
生活习俗
生活习俗包括饮食、服饰、居住、行止、娱乐、过节、嫁娶、殡葬等方面。这里只介绍饮食、嫁娶、殡葬等习俗。
    饮食习俗:在春夏秋三季,人们习惯起床后先下地干活,至八九点才进家洗漱吃早饭。人们群众的口头禅是:“一日之计在于晨,三个早晨当天工”。当地人吃中饭一般是1-2点,吃晚饭常挨至7-8点。因此,本地饮食习惯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:“早饭日当午,中饭日落土,晚饭有是有,还须半夜守”。本地在插禾季节,歇晌时常吃擂茶,因此有“插田包子扮禾擂茶”之说。擂茶原料是大米、玉米、花生、芝麻、豆子,其制作是把这些原料炒熟后,然后粉碎搅拌,吃时置水中煮沸成液体。这种擂茶风味独特,香醇可口。本地人喜种糯谷,其糯米用途是用来做拜年粑或蒸重阳水酒。在松山、半山、海龙、株梓等管区,他们每家每户要蒸8-10缸水酒,这些水酒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重阳节,故称之为重阳水酒。它以陈窖为上品,其色黄,其味香,其劲烈。它一般在重阳节前后蒸酒,因此有重阳美酒桂花香之说。这种水酒到第二年开缸,色黄如茶油,筛落细可抽丝,落杯满而不溢,入口醇香,浅尝辄醉,遇佳客好友来家定以此待客,稍不留心者,常常被醉倒。圳上镇除城镇居民外,乡下人很少买新鲜肉吃。他们在春节前,一般每户要杀一头猪,称作杀年猪,年猪宰杀后,除送人情外,其余猪肉剁成细条块,用盐腌渍,然后挂于柴火房,经烟熏火烤后,遂称作“柴火腊肉”。外地人吃柴火腊肉,自感别有一番香味,故圳上柴火腊肉闻名各省内外。也有把猪肉切成细块,用米炒粉搅拌后置于坛子中的,要吃肉时在碗底放少许干萝卜丝,上边放上米粉肉,然后再蒸上半个小时,这种米腌肉的味道也特佳。本地菜肴特点是“煎炒咸辣”,有“无辣不成菜”之俗。本地人吃菜讲究干湿合一,干菜即腌制类菜,腌制类菜如剁红辣椒、白辣椒、腌豆角、盐菜、苦瓜皮、萝卜皮等,此均为佐餐好菜。然圳上最有地方特色的菜品是:泥鳅拱豆腐,黄鳝垒宝塔,鱼肉冻,蒜腊花,年羹萝卜。坨子(方块)肉,膀头肉腊肉片、玉兰片。
    居室习俗:上世纪初,本地居民仍承袭古瑶民的住室结构,其结构是半在土洞中,半露于外,其土洞为人工掘成,多位于大石底下,深数尺高八尺余宽丈余,外以木料为架,覆盖杉木皮。明清时期,据说住房高低都有规定,超高者两端须放低,叫“落”,否则需纳税。民国时,民房多为一层平房,中间正屋称堂屋,两头房屋称横楼,大多为两层,第二层高大多在6尺-6.5尺左右,建材因穷富而有差别,穷人多建泥砖房,甚至砌干打垒(土墙)盖树皮或茅草;中产阶层建木房,上盖青瓦;豪绅大户建四合院,分几重堂,院内有天井,外修围墙和槽门。房屋规模有七柱三扇两弄的,四扇三弄的,五扇四弄的,也有少量的六弄至八弄的。旧时建房选址大多选坐北朝南的向阳处,其山向龙脉的选择有“坟葬坡,屋落凼之说,门前常栽椿树,屋后竹树环合。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建构的大都是泥砖房与木结构房。到80年代拆旧换新,红砖房遍布农村。至90年代,大多红砖房又被拆除,改建成了3-4层的外墙贴瓷砖,内室涂仿瓷,层层加固钢筋混凝土的混合结构,房屋可防七级地震,选址大多选择在交通方便的公路边。房屋的格局大多打破了原有四合院的模式,许多人采用了大中城市里的套间模式,即三室一厅加厨房厕所;或四室一厅加厨房厕所。
在线二维码生成器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